查看原文
其他

福尔摩斯?这位94岁的浙大教授堪称传奇!

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-05-25


一把解剖刀,切出惊天大案;一把测算尺,丈量法度良心;一台显微镜,窥见事实真相……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桥段,在法医工作中真实上演着。或许不像《洗冤录》《法证先锋》《神探夏洛克》《法医秦明》等影视剧中呈现得那么热血沸腾,但确是凭借法医的处变不惊、抽丝剥茧,许多事实的迷雾得以拨开,冤屈得以昭雪。


今天,要为大家介绍的,是国内公认最著名的法医病理学专家之一——徐英含教授。“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已经94岁高龄的他,在浙大求学、工作、生活,数十年如一日,初心不忘,坚守在病理学和法医学教学、科研与实践的第一线,用一份恬淡的心境对抗着时光的荏苒。



个人简介

徐英含,1926年生,浙江萧山人,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,著名病理学家、法医学家。1946年入学当时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疗本科(六年制);1951年起在卫生部第一届高级师资班学习;1953年起在原浙江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工作,直至1998年正式退休;2000年后,重新回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参加法医病理学工作。2004年3月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成立,先后任中心资深鉴定人及顾问至今。曾任全国政协委员,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,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。


徐英含教授


道路是走出来的,时间是挤出来的


1946年,徐英含考入浙江大学,成为抗战后组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首届学生。时隔70余年,回忆起求学时的情景以及自己难忘的老师,徐英含如数家珍:王季午、贝时璋、陈履告、王仲侨、郁知非……


上学时,我很喜欢听贝时璋教授给我们讲《比较解剖学》。他备课很充分,上课从不带讲稿,常常是一边写字、画图,一边讲解,课程内容讲完正好下课,时间卡得非常好。”徐英含说。受贝时璋先生影响,徐英含从教后也要求自己不带讲稿上课。为了讲好病理学和法医学课程,他经常半夜起来备课,天快亮了才稍微休息下。因为备课充分,案例生动,徐英含上的课很受同学们的欢迎。


浙大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合影

(后排左三为徐英含)


“生病以后,我们身体的脏器、组织、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?这些变化属于病理变化,涉及病理学方面的内容。用这些内容来解决法律上面的一些问题,则涉及到法医学。”说起徐英含为何选择法医病理学这样相对“冷门”的专业领域,倒显得有几分机缘巧合的意味。1951年,卫生部从全国医学院校抽调一批学习好、思想进步的高年级学生,举办第一届高级师资班。徐英含填写的是临床方面的志愿,结果被分配到了南京法医师资班。有些不情愿的他,去找了时任医学院院长的王季午教授。“王院长希望我服从分配,并说法医师资班是著名的林几教授负责,在他指导下学习是难得的机会。”经过一番考虑,徐英含最终还是决定服从分配,也由此开启了他与法医学一生难解的缘分。


徐英含的同届同学姜起立在回忆浙大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:“法医学虽非徐英含同学的志愿,但徐英含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勤奋,在法医学方面作出了优异的贡献,著作等身,荣誉多多,成了法医界的权威,令人钦佩不已。”


徐英含荣获2018年度中国病理学终身成就奖


2018年10月,徐英含教授获得了中国病理学会颁发的2018年度病理学终身成就奖。该奖项为国内病理学界最高荣誉,用于表彰那些为中国病理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病理学家。徐英含教授以90多岁的高龄,亲赴成都领奖。


结合自身经历,徐英含把“道路是走出来的,时间是挤出来的”作为座右铭挂在嘴边,既为勉励自己,也为激励后学。


“中国微雕大师” 冯耀忠先生(0.03毫米的人体汗毛上能写并列两行字)把徐英含的座右铭制成微雕艺术品赠送给他,徐英含一直将其珍藏在身边。


择一事终一生,不为繁华易匠心


徐英含教授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,出版专著30余本。不夸张的说,他主编或参编了几乎国内所有的法医病理学方面的教材,他的学术成就对于中国病理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。在铅中毒与矽肺病理、大气污染对肺泡巨噬细胞的作用等方面,徐英含进行了深入研究,可以说是当时国内矽肺病理研究的第一人。不仅如此,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他就已经进行了国内首例艾滋病死亡病例的解剖研究。


“当时国内还没人解剖过艾滋病感染者的遗体,卫生厅特别指定让我来解剖。我认为这是个光荣的任务,同时非常谨慎。”徐英含说,“解剖以后,病理切片检查也要非常仔细,都是很仔细地一张一张看过。光是这个病例,我们就写了6篇相关论文。”



“活人可能会撒谎,但是尸体不会。”这是法医界俗语。作为国内法医病理学领域的权威,徐英含曾参与过国内诸多疑难案例的法医鉴定工作,其中不乏无头疑案、陈年积案、案中有案等。通过亲临现场细致勘察,寻找蛛丝马迹,或是解剖尸体,还原死者遭遇等,许许多多支离破碎的讯息被整合在一起,真相得以逐渐浮现,案犯也往往随之无所遁形。


“我是做法医尸体解剖的,从事这个工作,不能怕辛苦,要非常仔细,非常慎重。因为这牵扯到一个人是什么原因死的。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,你稍微偏向一点都不行。看到什么,记了什么,证到什么,一定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面,实事求是,不能被其他所左右。”择一事终一生,不为繁华易匠心。徐英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。


“炉灰中的牙齿和纽扣”“水中的无头案”“一个70岁老人的情杀”……徐英含结合自己亲历的案件和全国知名的法医报道,还编写了诸如《法医疑案》等具有可读性的通俗读物,帮助更多人了解法医病理方面的知识。


《法医疑案》


春播桃李三千圃,秋来硕果满神州。坚守在实践、研究、教学一线的徐英含培养出了众多弟子。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:来茂德,德国科学院院士,浙江大学原副校长,现任中国药科大学校长;龚芸,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病理学教授;周健,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著名科学家,宫颈癌疫苗(HPV疫苗)共同发明人……他们在专业领域上的研究与突破,为中国的病理学与法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

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


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医者仁心的徐英含教授,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。



退休之后,经验丰富的徐英含被聘为浙大司法鉴定中心资深鉴定人和顾问,依旧为着法医病理事业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。“我也参加些具体的工作,但不需要每天按时上班。单位有事,我就马上骑自行车过去。领导再三叮嘱我打车过去,我却觉得骑自行车自由,不愿打车。”


“每天锻炼一小时,健康工作七十年。”而今,已经94岁高龄的徐英含,眼明心亮,穿针引线也难不倒他。每天,他会沿着河边疾走一小时,甚至连续做上十个俯卧撑也能脸不红、气不喘。


徐英含让人敬佩又羡慕的,除了突出的工作成就和健康的体魄,还有四世同堂、上慈下孝的幸福大家庭。老伴袁蔼娟只比徐英含小半岁,实际上同庚的两人几十年来相濡以沫、恩爱有加



尽管受教育程度不高,但袁奶奶一直坚持自学。76岁那年,徐英含教授正在主编一本临床病理学教材,出版社要求成稿须用电脑录入。当时,是从没学过拼音,毫无电脑基础的袁奶奶,通过自学五笔打字,把录入书稿的工作承担了下来。


老伴好学,徐英含便大力支持。袁奶奶练书法、做十字绣、写日记时,徐英含总是会主动承担家务。在老两口的言传身教下,子女们也是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秉承“爱国爱家、尊老爱幼、不贪小便宜,不干违法事”的家训,儿孙辈以孝为先,勤勉上进,亦是人才济济。2017年,徐英含一家还获评了浙江百户“最美家庭”称号


老老实实做人,脚踏实地做学问。徐英含教授用一生,恪守着人生信条,任时光荏苒,自浅笑安然。


文字记者:金云云

摄像记者:杨萝萝

图片来源:浙江大学医学院丨杨萝萝

部分素材来自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系(院)官网《“择一事终一生,不为繁华易匠心” 我院徐英含教授获得中华病理学会2018年度终身成就奖》(作者丨陈俭)

今日编辑:浙江大学微讯社  尹美惠

责任编辑:李灵


缤纷浙大


“浙大新闻”微信公众号启用啦!

浙江大学新闻平台,

发布浙江大学最全面、最新鲜、

最权威的新闻消息或通知。

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

即可关注~

点击下方文字,

第一时间获取浙大咨询哟

一起去看看吧~


浙江大学机关2019年迎新春联欢晚会举行


李嘉诚基金会一行到访浙江大学


浙江大学召开校园安全与稳定工作会议




推荐阅读


1.明天开学!浙大“寒假直达专车”“新学期校历”请了解一下~

2.浙大校友再次感动中国!

3.雨雨雨雨雨雨雨……网友坐不住了:我得上天看看,到底是哪里在漏水~

4.靠爆米花发表TOP论文,公众号粉丝15万+,杭城水果店老板都想认识浙大这位博士生!


点个好看,为传奇浙大人打call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